试论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建构
徐州二中 侯福海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13年第5期
原文出处:《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第24期第59~62页
摘要:历史地理观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其核心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剖析历史地理观缺失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意义,探讨了通过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高考试题研究三条途径开展历史地理观建构的可行性,总结了历史地理观建构应遵循的六条原则,以期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一中学地理教研忽视已久的领域。
关键词:高中地理;历史地理观;建构
一、历史地理观的内涵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类地理问题的学科。特别关注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1]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其学科归属国内一直争议较大。侯仁之院士认为,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无可质疑的”。[2](3)史念海先生也认为,“旧的舆地之学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的地理学之后,地理学就从史学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历史地理学也随着地理学的脱离史学而成为科学的地理学的一个分支”。[3]尽管国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争议不断,然而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这已经成为西方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认识。
西方历史地理学家房龙曾经说过:“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时间与意义”;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也指出:“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了解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今天”。[2](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从时空融合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用于阐明当前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为人类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借鉴,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4]因此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思维方式上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其核心是树立“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的观念。[5]
历史地理观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是历史地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地理课中历史地理观的培养和运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弥补地理教学‘时间感’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环境的演进,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6]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历史地理观缺失的现状与原因
(一)历史地理观缺失的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历史地理知识不足,历史地理观缺失的状况。例如流经家乡徐州的故黄河,多数学生没有把它和波涛汹涌的黄河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说去探究黄河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以及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缺少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关注较多的是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差异,而对地理事象的历史因素(背景)和时间上的演变关注不足,缺少从历史地理观的视角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和演变过程的学习,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历史地理观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被视为“副科”,1994年以来,又经历了近十年缺席高考的时期,导致中学地理教学出现了更大的滑坡。虽然地理科目后来重新纳入高考,但直至今日,地理课程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学地理课程仍然受到社会的轻视,历史地理观的培养自然受到影响。应试教育的盛行还导致了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往往视而不见,认为地理考试不考,与地理学习无关或无用,这也导致了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不足和历史地理观的缺失。
2.学科属性的持续争议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这已成为西方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认识。但是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与历史学科的渊源很深,开展历史地理研究的多为具有历史专业背景的学者,因此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第一版学科专业、目录中,历史地理学同时被列为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争议的存在使得历史地理学作为当代一门显学,却很难在普通高中设置《历史地理》选修课程,这也成为1990年以后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将历史地理学从地理学二级学科位置上删除的重要原因。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使得一直为历史地理学转向归属地理学而奋斗的专家,产生了不能接受的心情,历史地理学自“禹贡”学会成立以来“史地争鸣”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了影响。[7]
3.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地理学目前在我国高校学科划分中归属理科,生源因而绝大部分是理科生,文史知识“先天不足”。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国内地理学界对其重视程度一向不够。地理系所失去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博学位授权后,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更是进入了低谷期,目前地理系所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的寥寥无几。“先天不足”而又没有“后天弥补”,以至于地理系所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历史地理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这种状况折射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势必造成历史地理观的培养上地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意义
(一)促进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提高
通过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可以弥补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地理知识匮乏、历史地理知识缺少系统了解的现状,培养学生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内容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如何?森林消失的原因和过程怎样?对于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有何影响?对于目前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有哪些启示?在上述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历史地理观的运用,思考和探究了黄土高原森林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为更好的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解决措施提供了帮助,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提高,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顺应了高考试题重视交叉、渗透与综合的趋势
2001年以来,高考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实行3+文综或理综考查形式。历史地理知识具有综合性、丰富性和实证性的显著特点,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载体可以使历史、现实和未来,时间和空间自然地联系起来,不仅便于政史地三科的学科内综合,也便于上述三科之间的跨学科综合。[8]正因为如此,以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文综试题的切入点,深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例如运河漕运和隋唐都城的选择(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时期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2011年)、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和原因(2012年)等内容的考查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有利于参加文科综合考试或选择历史、地理组合的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高考成绩。
(三)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社会功能的完善与实现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9]这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地理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边疆演变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通过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复原”和人地关系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加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等都受到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而黄河改道和洪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土地荒漠化等现象的产生,无不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10]
(四)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地理学在高校学科划分中归属理科、地理教师多为理科生,地理院系历史地理课程开设不足等原因,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高中普遍存在历史地理知识欠缺,忽视历史地理教研的情况。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不仅要通晓地理和历史知识,还要涉足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的学科知识,建构过程中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课(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高考试题评析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历史地理观建构有助于地理教师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完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建构的途径
(一)地理课堂教学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主要阵地
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正文部分和课程素材(阅读、案例、活动等)涉及到较多的历史地理内容。以正文部分为例,包括了必修1中气候的变化;必修2中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城市的区位因素、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必修3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鲁教版)、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人教版)、洞庭湖湿地的萎缩(湘教版)等内容。对于这些涉及历史地理内容的正文和课程素材,地课教师要改变以往视而不见的态度,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要进行整理和挖掘,通过对“地理”进行历史联想、历史地图的运用、地名知识的应用等教学策略加大历史地理知识的渗透;对于教材中涉及历史地理内容较多的章节,加强相关课(案)例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开发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有益补充
由于学科归属的争议等原因,尽管历史地理与高中地理和历史教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高中课程中尚没有《历史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缺少获取历史地理知识的渠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11]赋予了课程建设更为灵活的权利,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成为了可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弥补历史地理知识缺乏的现状,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形成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高考试题研究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考文综试卷中涉及历史地理的内容占了较大比重,考试要求不断提高,经历了从历史地理知识到历史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过程。高考试题重视历史地理内容的考查是历史地理价值的重要体现,从另一个方面看,加强高考试题的研究,也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要对近年来高考试卷尤其是文综试卷中涉及历史地理内容的试题从分值、题型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文综试卷中历史地理知识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选取重要的点(都城、工商城市等)、线(丝绸之路、京杭运河等)、面(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进行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的专题复习,加强历史地理试题的训练和设计。
四、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建构的原则
(一)立足地理的原则
现代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与地理学和历史学两大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对空间性和时间性各有侧重,因此中学地理教学中历史地理观缺失的表现、建构的原则与历史学科不尽相同。只有了解过去,才能知道现在,去预测未来,从地理学科的视角出发,历史地理观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弥补地理课堂教学中“时间感”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事象的演变过程,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适量适度的原则
历史地理观作为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一部分,其建构固然重要,但是历史地理知识的讲授和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毕竟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全部。了解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状况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事象的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阐明当前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为当前的地理教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服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地理知识不能补充、渗透的太多,否则就冲淡了原有的教学内容,颠倒了主角和配角的位置;历史地理观的培养同样不能在时间维度上过度拓展,将时间维度置于地理学最重要的特征空间维度之上,避免地理教学出现“历史化”倾向。
(三)知能并重的原则
历史地理知识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基础。例如讲授城市区位选择内容时,可以家乡徐州最早位于汴泗交汇之处来说明河流交汇处是城址选择的理想所在。由于黄河后来夺淮入海,今天汴泗古河已经无处可觅,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就很难理解徐州城曾经位于河流交汇之处的事实。当前高考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为主,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要在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变迁、成因、对于今天防治工作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究学习。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学生所处年级、班型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其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必须考虑到学情,不能搞“一刀切”。对于高一年级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量适度的渗透。例如学习人口的迁移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补充近代中国人口迁移“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条路线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对于文科生以及对该领域很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设、研究性小课题撰写和高考试题研究等形式加大历史地理知识讲授的广度和深度。
(五)教法灵活的原则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的综合性学科,但历史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毕竟有时间上的隔离,单一的讲授形式会让学生感到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索然无趣。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探究式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参观法、自主学习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历史地理知识的趣味性、现实性和乡土性,增强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关注和兴趣,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容纳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如徐州的地名考证、黄河改道对徐州的影响、京杭运河与徐州地区城镇的发展等课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观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注重实效的原则
历史地理观建构过程中的“热热闹闹”固然重要,然而囿于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天马行空,完全脱离教材和高考考查要求的建构显然不行,建构的落脚点应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渗透点,加强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课(案)例的开发;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材的编写,所选内容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加大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帮助的热点地区和重要地理事象的关注,加大史地学科主要交融领域内容的选取;高考试题研究中,在分析以往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考复习策略并做好相关试题的设计工作。
总之,历史地理观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努力才能实现,期望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一忽视已久的领域,让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2006(第2版)[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164.
[2]侯仁之.侯仁之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史念海.河山集(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
[4]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5]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6]严奇岩.论历史地理学在中学地理课中的渗透[J].教学研究,2009,(1):74.
[7]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J].史学月刊,2009,(4):5—23
[8]冯一下.历史地理知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11):2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10]侯福海.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6):4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国家教育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