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地理组教师12-13学年发表的文章(二)

2013年09月26日 10:37 教科室 点击:[]

 

                                                        织起生命的“防护网”

——浅谈校园安全工作的实施途径

徐州二中   侯福海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由于自杀、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一个个正值豆蔻年华鲜活的生命过早逝去,令人万分惋惜。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织起一张细密牢固的生命“防护网”,促进学生健康、安全的成长,本文就校园安全工作的实施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防护网    安全教育    生命教育    安全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由于自杀、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一个个正值豆蔻年华鲜活的生命过早逝去,令人万分惋惜。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织起一张细密牢固的生命“防护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径进行:

一、构网——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生命最为可贵,安全重于泰山,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学校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排查和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加强德育处、保卫处、卫生室、团委、心理咨询室、食堂等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岗位职责;优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培养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思想和安全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让他们能以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和学习成长;重视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些措施为生命“防护网”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二、织网——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每位教师都应当加强责任心,做学生安全的守护者,譬如及时反映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等;“身教重于言教”,每位教师还要从我做起,做安全与生命教育的示范者;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既是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者和解决者。生命“防护网”的构建还要完善班委会、团委会、学生会的建设,班级设立安全委员和心理委员,充分发动学生,开展安全和心理志愿者活动,促成和完善生命“防护网”的构建

三、“经线”——挖掘教材,课堂渗透

学校各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知识,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所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渗透防火、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运动伤害、安全用药、疾病预防、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各科课程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例如生物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和魅力;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政治课学生感悟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等,通过学科课堂渗透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和质量等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四、“纬线”——专题宣传,课外实践

学科课堂渗透以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开展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危害、毒品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等专题教育;还要充分利用班会、校会、节假日、团队活动、纪念日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时间开展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0891日,作为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公益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及时组织学生收看了上述节目,全体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安全与生命教育。

五、“网眼”——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学校忽视安全与生命教育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网眼”过疏,会留下安全隐患。“网眼”过密,也会产生负作用。有的学校出于安全顾虑,对课外活动避之惟恐不及,学生失去了通过课外活动接触自然、认识社会的机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日后的“风吹雨打”;“网眼”过密会还会导致对学生赏识过多,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有小病者就鲜有大病”,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一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往往因为家长、老师的一句批评,就选择了轻生;同样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缺少惩戒会致使犯错误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意识不到要为自己错误的言行承担责任,一些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学校缺乏惩戒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布网——严防死守,“虚”“实”结合

学校安全工作具有细微性、广泛性、潜在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曾有一次,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入场式彩排和项目训练时,忽视了安全管理,恰巧一名男生投掷标枪失手,标枪竟向彩排队伍袭来,万幸的是标枪没有扎伤人。事发多年,我对此事仍心有余悸。除了常规管理这张“有形的网”以外,校园安全还需布下一张“无形的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学习压力、早恋困扰、人际关系、社会不良影响等原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愈来愈多。开学伊始,上海一地就有四位学生自杀,引起社会的极大震撼。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安全与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及时宣泄心理的压力,减少悲剧的发生。

七、“暖”网——温馨教室、和谐校园

相对于社会,校园仍是一方净土,然而一些学生却表现出强烈的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挣脱学校的“束缚”,出现逃学、网恋、进入未成年人不该去的场所等种种不良行为,这些行为都将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学生“破网而出”,固然有家庭、社会以及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因,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些孩子认为学校没有温馨和快乐,不值得留恋,于是选择了出走。因此要把学生留在“防护网”内,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要尊重学生人格、熟知学生心理,谅解学生难处,纾缓学生学习压力,切忌急功近利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快乐,从而减少社会恶习和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以及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产生。

八、验网——模拟演练,检验效果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各项安全工作预案,还要积极开展应急演习,教会师生遇到地震、火灾、食物中毒、意外伤害、停电等突发事件如何疏散和急救处理。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许多学校平时缺乏紧急撤离演习方面的训练,地震来临时没有及时疏散,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来坚持进行紧急撤离演习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撤退仅用了136秒,全校师生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爱国卫生月、11.9消防日等时机开展突发事件的疏散和急救处理演习,检验生命“防护网”的效果,增强突发事件出现时的应对能力。

九、联网——家校互动,联系社会

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做到定期家校联系,沟通情况,转变家长观念,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任。20088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发起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行动正式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国家减灾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都对本次行动给予了支持,充分表明了社会对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学校要积极与当地关工委、团委、新闻媒体、公安、消防、交通、社区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进行“联网”,主动寻求社会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支持,联成一张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更为广泛、更加有效的生命“防护网”。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将会织起一张安全可靠、覆盖全体学生的生命“防护网”,促进学生健康、安全的成长,减少乃至杜绝学生伤亡悲剧的发生,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

 

 

 

试论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建构

徐州二中 侯福海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13年第5 

原文出处:《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第24期第5962

 

摘要:历史地理观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其核心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剖析历史地理观缺失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意义,探讨了通过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高考试题研究三条途径开展历史地理观建构的可行性,总结了历史地理观建构应遵循的六条原则,以期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一中学地理教研忽视已久的领域。

关键词:高中地理;历史地理观;建构

 

一、历史地理观的内涵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类地理问题的学科。特别关注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1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其学科归属国内一直争议较大。侯仁之院士认为,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无可质疑的”。2](3史念海先生也认为,“旧的舆地之学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的地理学之后,地理学就从史学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历史地理学也随着地理学的脱离史学而成为科学的地理学的一个分支”。3尽管国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争议不断,然而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这已经成为西方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认识。

西方历史地理学家房龙曾经说过:“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时间与意义”;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也指出:“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了解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今天”。2](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从时空融合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用于阐明当前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为人类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借鉴,为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4因此现代历史地理学在思维方式上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其核心是树立“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的观念。5

历史地理观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是历史地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地理课中历史地理观的培养和运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弥补地理教学‘时间感’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环境的演进,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6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历史地理观缺失的现状与原因

(一)历史地理观缺失的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历史地理知识不足,历史地理观缺失的状况。例如流经家乡徐州的故黄河,多数学生没有把它和波涛汹涌的黄河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说去探究黄河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了。学生对于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以及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缺少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关注较多的是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差异,而对地理事象的历史因素(背景)和时间上的演变关注不足,缺少从历史地理观的视角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和演变过程的学习,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历史地理观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被视为“副科”,1994年以来,又经历了近十年缺席高考的时期,导致中学地理教学出现了更大的滑坡。虽然地理科目后来重新纳入高考,但直至今日,地理课程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学地理课程仍然受到社会的轻视,历史地理观的培养自然受到影响。应试教育的盛行还导致了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往往视而不见,认为地理考试不考,与地理学习无关或无用,这也导致了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不足和历史地理观的缺失。

2.学科属性的持续争议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这已成为西方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认识。但是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与历史学科的渊源很深,开展历史地理研究的多为具有历史专业背景的学者,因此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第一版学科专业、目录中,历史地理学同时被列为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争议的存在使得历史地理学作为当代一门显学,却很难在普通高中设置《历史地理》选修课程,这也成为1990年以后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将历史地理学从地理学二级学科位置上删除的重要原因。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使得一直为历史地理学转向归属地理学而奋斗的专家,产生了不能接受的心情,历史地理学自“禹贡”学会成立以来“史地争鸣”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了影响。7

3.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地理学目前在我国高校学科划分中归属理科,生源因而绝大部分是理科生,文史知识“先天不足”。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国内地理学界对其重视程度一向不够。地理系所失去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博学位授权后,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更是进入了低谷期,目前地理系所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的寥寥无几。“先天不足”而又没有“后天弥补”,以至于地理系所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历史地理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这种状况折射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势必造成历史地理观的培养上地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意义

(一)促进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提高

通过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可以弥补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地理知识匮乏、历史地理知识缺少系统了解的现状,培养学生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内容时,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如何?森林消失的原因和过程怎样?对于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有何影响?对于目前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有哪些启示?在上述内容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历史地理观的运用,思考和探究了黄土高原森林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为更好的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解决措施提供了帮助,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提高,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顺应了高考试题重视交叉、渗透与综合的趋势

2001年以来,高考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实行3+文综或理综考查形式。历史地理知识具有综合性、丰富性和实证性的显著特点,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载体可以使历史、现实和未来,时间和空间自然地联系起来,不仅便于政史地三科的学科内综合,也便于上述三科之间的跨学科综合。8正因为如此,以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文综试题的切入点,深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例如运河漕运和隋唐都城的选择(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时期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2011年)、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和原因(2012年)等内容的考查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有利于参加文科综合考试或选择历史、地理组合的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高考成绩。

(三)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社会功能的完善与实现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9这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地理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边疆演变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通过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复原”和人地关系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加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等都受到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而黄河改道和洪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土地荒漠化等现象的产生,无不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10

(四)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地理学在高校学科划分中归属理科、地理教师多为理科生,地理院系历史地理课程开设不足等原因,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高中普遍存在历史地理知识欠缺,忽视历史地理教研的情况。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对于地理教师来说不仅要通晓地理和历史知识,还要涉足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的学科知识,建构过程中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课(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高考试题评析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历史地理观建构有助于地理教师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完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建构的途径

(一)地理课堂教学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主要阵地

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正文部分和课程素材(阅读、案例、活动等)涉及到较多的历史地理内容。以正文部分为例,包括了必修1中气候的变化;必修2中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城市的区位因素、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必修3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鲁教版)、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人教版)、洞庭湖湿地的萎缩(湘教版)等内容。对于这些涉及历史地理内容的正文和课程素材,地课教师要改变以往视而不见的态度,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要进行整理和挖掘,通过对“地理”进行历史联想、历史地图的运用、地名知识的应用等教学策略加大历史地理知识的渗透;对于教材中涉及历史地理内容较多的章节,加强相关课(案)例的开发,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开发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有益补充

由于学科归属的争议等原因,尽管历史地理与高中地理和历史教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高中课程中尚没有《历史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缺少获取历史地理知识的渠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11赋予了课程建设更为灵活的权利,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成为了可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弥补历史地理知识缺乏的现状,促进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形成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高考试题研究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有效途径

目前高考文综试卷中涉及历史地理的内容占了较大比重,考试要求不断提高,经历了从历史地理知识到历史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过程。高考试题重视历史地理内容的考查是历史地理价值的重要体现,从另一个方面看,加强高考试题的研究,也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要对近年来高考试卷尤其是文综试卷中涉及历史地理内容的试题从分值、题型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文综试卷中历史地理知识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选取重要的点(都城、工商城市等)、线(丝绸之路、京杭运河等)、面(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进行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的专题复习,加强历史地理试题的训练和设计。

四、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建构的原则

(一)立足地理的原则

现代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与地理学和历史学两大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对空间性和时间性各有侧重,因此中学地理教学中历史地理观缺失的表现、建构的原则与历史学科不尽相同。只有了解过去,才能知道现在,去预测未来,从地理学科的视角出发,历史地理观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弥补地理课堂教学中“时间感”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事象的演变过程,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适量适度的原则

历史地理观作为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一部分,其建构固然重要,但是历史地理知识的讲授和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毕竟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全部。了解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状况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事象的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阐明当前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为当前的地理教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服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地理知识不能补充、渗透的太多,否则就冲淡了原有的教学内容,颠倒了主角和配角的位置;历史地理观的培养同样不能在时间维度上过度拓展,将时间维度置于地理学最重要的特征空间维度之上,避免地理教学出现“历史化”倾向。

(三)知能并重的原则

历史地理知识是历史地理观建构的基础。例如讲授城市区位选择内容时,可以家乡徐州最早位于汴泗交汇之处来说明河流交汇处是城址选择的理想所在。由于黄河后来夺淮入海,今天汴泗古河已经无处可觅,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就很难理解徐州城曾经位于河流交汇之处的事实。当前高考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为主,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要在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变迁、成因、对于今天防治工作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究学习。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学生所处年级、班型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其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必须考虑到学情,不能搞“一刀切”。对于高一年级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量适度的渗透。例如学习人口的迁移内容时,可以给学生补充近代中国人口迁移“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条路线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对于文科生以及对该领域很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设、研究性小课题撰写和高考试题研究等形式加大历史地理知识讲授的广度和深度。

(五)教法灵活的原则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的综合性学科,但历史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毕竟有时间上的隔离,单一的讲授形式会让学生感到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索然无趣。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探究式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参观法、自主学习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历史地理知识的趣味性、现实性和乡土性,增强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关注和兴趣,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容纳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如徐州的地名考证、黄河改道对徐州的影响、京杭运河与徐州地区城镇的发展等课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观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注重实效的原则

历史地理观建构过程中的“热热闹闹”固然重要,然而囿于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天马行空,完全脱离教材和高考考查要求的建构显然不行,建构的落脚点应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因此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渗透点,加强教学策略的研究和课(案)例的开发;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材的编写,所选内容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加大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帮助的热点地区和重要地理事象的关注,加大史地学科主要交融领域内容的选取;高考试题研究中,在分析以往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考复习策略并做好相关试题的设计工作。

总之,历史地理观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努力才能实现,期望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一忽视已久的领域,让历史地理观的培养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2006(2)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164.

2]侯仁之.侯仁之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史念海.河山集(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

4]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5]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6]严奇岩.论历史地理学在中学地理课中的渗透[J.教学研究,2009,(1)74.

7]侯甬坚.19782008: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术评论[J.史学月刊,2009,(4):523

8]冯一下.历史地理知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载体[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11):29.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10]侯福海.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6):4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国家教育部,2001.

 

 

 

 

 

着眼三个环节  提高支教实效

徐州二中  侯福海

近年来,支教活动已成为城市学校的常态工作,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品味支教的苦与乐、酸与甜。如何使支教活动发挥预期作用,把好事办好,结合自己支教经历,笔者认为,应着眼三个环节  提高支教实效。

真诚合作是基础

城乡教师收入有一定差距。支教活动会不会造成本校教师思想的波动,产生更多的师资流失,农村学校有顾虑;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派谁去,本校的教学怎么办,城市学校也对支教持有保留意见。因此,城乡对口学校之间的真诚合作是支教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城市学校应从大局出发,尽力满足对口支援学校对急需紧缺学科教师的需求;农村学校同样要用好支教教师,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虽然支教教师一年半载终要离开,但是城乡对口学校有了良好的合作开端,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将接过支教的火炬,把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带过来,支教活动才能走向正轨。

优选教师是关键

支教年年有,今年落谁家?尽管去支教享有经济补助、晋升职称优先等诸多优惠政策,但老教师大都拖家带口,对支教没有兴趣;年青教师被学校选派下乡“应付”,很多并不心甘情愿。因此,支教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支教活动的效果和对口学校之间的合作。选派敬业精神强,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下乡是支教活动收到实效的关键。支教教师首先要有奉献精神,愿意为农村教育发展奉献一份绵薄之力。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教师不如不来。其次,由于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落后,支教教师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不可能胜任支教工作。

城乡互动是根本

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仅靠少数支教教师的传经送宝显然不够,何况自己取来的才是真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支教活动要想取得长远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的面貌,必须加强城乡对口学校之间的互动,构建城乡一体的合作机制。譬如,农村学校选派老师到城市学校短期任教、担任班主任,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到城市学校听课、学习;城市学校定期组织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将富余的电脑、课桌等物资送下乡,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的“软硬件”水平。此外,还可以加强两校学生之间的交流,组织城市学生去农村踏青、捐献图书下乡;农村学生代表到城市学校了解学生会、团委建设的经验等等。

“雪中送炭”固然可贵,然而只有真诚合作,持之以恒,注重实效的支教活动,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城乡教育交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