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中学习
-------谈政治课小组学习的必要性
徐州二中 贾强
中学政治课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集中进行教育的学科。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课程学习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允许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与碰撞,允许学习者思想上出现错误并能自觉把这些错误呈现于大家面前。“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人犯错误是种成长的过程,只有错误才能让人获得经验,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中前进的。
确实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不喜欢面对错误,因为这种经验总是让人觉得很不快乐。我们会觉得很难堪、很羞耻,心里生气又感到很麻烦,也备受威胁。学生、老师是一笑置之取笑我们一下,还是会生气呢?会让别人失望,或浪费时间而心生惭愧;这些都会造成我们忧虑,也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一旦犯错但还不为人知时,我们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如果错误变得众所周知,那可真是非常难堪,尤其后来受到责骂或惩罚就更惨。正因为这样,所以学生常常会隐瞒所犯的错误。这正是政治课有时沉闷的症结所在。要让学生能知道,也要让老师知道在政治课学习中学生应“学会犯错”,知道隐瞒过错究竟有什么不对?审视并开诚布公我们的错误,到底有什么好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科学家把两种新化学物质进行混和,创造出一种气味独特的气体。因为怕被骂,所以她没跟主管提起此事。这个例子本来 可能会有很棒的结果,但科学家却因为害怕、羞愧或无知而隐瞒她的过错,这样她什么也没尝到 。她发现的气体可能有毒、也可能相当有用,但她却永远没法知道。这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如果我们不重视并审视我们的错误,就无法从错误中学习。
其实如果没有错误,没有充分暴露问题或是学生老师都忽视、拒绝错误的话,就会严重的破坏一节课的学习。没有犯错,加上拒绝利用犯错去学习,最后就会阻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更威胁到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要进步就得实践、就得犯错。如果我们不公开谈论过错,我们就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和机会。我们得学着用正面的态度看待错误,重视错误所带来的机会。要这样做,参与政治课教学的组织者和被组织者当然就得先改变态度,转变教与学的理念。我们得丢弃难为情或自认失败的态度,坦然地谈论错误。我们也要自信,他人会理解并支持我们所做的努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变迁中,实验、测试、开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政治课生存和继续成功的关键。不过,又有多少政治课的参与者完全准备从错误中学习呢?有多少参与者真的鼓励运用新理念新构想来测试和实验呢?这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很少”。原因有二:第一就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准备好面对错误和从错误中去学习。第二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缺乏以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理错误。
尝试的必然就会出现错误。如果没有错误,那就表示教学中没有尝试找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生存和成功的新方法,否则就是试得不够。教学中为弥补不足的经验避免犯错,就以安全和保守的方式,一再重复老经验老方式,其实,这很冒险。一旦这种情况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政治课就会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失去应有的魅力。
从错误中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帮助政治课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变革大潮并能乘风破浪,妥善运作。有迹象表明,人们谈论错误的态度已逐渐开始转变。例如学习小组。这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形式,,它让我们直面自己的错误,并乐于将氐,引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让我们不再惧怕错误,让我们正视错误!
加强责任教育 构建和谐人生
徐州二中 贾强
人的成长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不同性质的意识决定性格迥异的个体。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青春年少,思想正处于活跃激昂,价值趋向左右不定的时期,即所谓“第二次断奶期”,因此,对他们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忽视再教育,采取“视而不见”“一棍子打死”的态度,都是非常有害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无论那个系统而言,在健全人格培养中,首当其冲的品质就应该是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作者凌月在《全球调查:你向下一代灌输什么样的价值观》中提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将责任感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首要品质,而在我国却只有30%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中东地区某些富裕国家一起处于世界各国最低位置。”
重塑责任意识有利于完善健全人格。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人才会是成熟的人,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孩子才会是“懂事”的孩子,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学生才会是能够承担“重任”的学生。“少年强则国强”我以为“强”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人只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才会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责任品质是其他道德品质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 “就个体来讲,责任是一种基础性的道德品质,它为其他道德品质和发展提供了内驱力和生长点,也为个体融入社会提供了可能性。”所谓“品质差”的学生给人的印象是糟糕的,令人痛心的,他们的自私、粗暴、无知,让家长、老师感到心忧。他们的行为需要我们的引导与纠正,需要我们去呵护。放弃的结果只能是对个体健康成长的蔑视,是对教书育人的亵渎。其实把他们的各种行为综合起来看,我认为归根究底就是思想上缺乏“责任”感。那么应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要进行必要且适度的惩罚
承担责任不仅需要激励,而且需要强制,特别是对那些道德觉悟很低、自律能力很差的个体来说,利益的得失能够使其受到震慑和启发,促使其为自身利益考虑,带有被动强制色彩地去履行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重塑责任意识要求之一就是对应尽而没能尽到责任的个体必须给予必要的惩罚。在激励促使个体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的同时,惩罚则依靠其特有的强制性帮助个体快速而牢固地认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那种一味蔑视惩罚作用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惩罚的必要性是要求运用它而不是滥用它。使用惩罚必须适度,要求理性、符合教育目的,而不是感性的和盲目的,“.没有品质的原则是软弱的,没有原则的品质是盲目的。”(美国弗兰克纳《伦理学》)
2、关注优秀文化 注重美德修养
许多个体缺乏“责任品质”,与某些家长老师“放纵式”或“粗放式”教育不无关系。教育宜细不宜粗,而某些家长老师恰恰相反,只粗不细,结果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就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人是一个小世界”,是由身体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构成,“身体之能力”与“定神之能力”二者协调统一发展,身心才会健康。正如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所指出的,如果“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生活的富足带来了学生身体的“发达”,而随之产生了部分学生的精神“萎缩”。只求享受不求上进,是某些个体的共同特点,也是缺乏责任品质的表现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和深厚思想道德底蕴的优秀民族,也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倡导“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勇气,尽忠职守,责在人先,利居众后,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旗帜,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而且历史上不乏撼天动地的责任壮举和思想佳作。如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则徐铬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家喻户晓的故事《天仙配》的原形《卖身葬父》,写黄香为父亲夏“扇凉其枕簟”冬“身温其被席”的《扇枕温衾》等等。他们的事迹与行为无不是我们重塑个体责任意识的很好源泉。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引导,有意识灌输各种优秀思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体意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例如:开展“学生讲坛”要求学生读一本好书,并在学生讲坛开设讲座。开展班级各类文化建设如“孝”文化建设。“孝,德之始也。”(《大戴礼记 ﹒卫将军文子》)在“孝”中感悟做人的责任。班主任利用每周班会积极推荐好文章全班交流等。
3、积极参与有益的实践活动 培养责任意识
把所谓品质差的学生置于集体活动之外可能会让我们得到成功与安全的信心。为了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排斥”似乎成为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关键是如何引导自我意识的发展。引导不当容易造成自我意识过强,表现为 “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方面的自我,自我只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狭隘性;第二阶段是过渡的自我,承认自我,也承认他人,认为自我和他人都是真实的存在;第三阶段是集体的自我,能自觉地把自我置于家庭、集体、国家之中,并形成调整自我与集体关系的道德意识。”(肖振远《经济转型时期的责任意识》)只有第三阶段的自我意识才能保证责任意识的外化,因为此时主体能够正确认识一定社会的客观要求、自身的角色以及社会对此种角色的行为期待,预测行为的各种可能结果,对自身行为与社会要求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能够依据客观规律和价值规范对行为作出理性的判断,能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社会要求的关系,有时为履行高层次的责任,也能够克制某些欲求,以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要求。部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停留在第二阶段,有的甚至还在第一阶段。要到达第三阶段离不开正确引导。人为“排斥”个体参与某些集体、社会的实践活动。只能淡化他对自身角色、责任关系的认识,进而极可能最终丧失对家庭、集体、社会的责任意识。要引导他们树立集体责任感,“集体因我而优,我因集体而荣”。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班集体建设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去做,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学生将体会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价值,树立“我为人人”的集体责任品质。总之,责任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因为责任本身源于人们物质生活过程中的社会交往活动。只有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才能更自然的产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现实生活的严肃性、直观性、竞争的残酷性等特点,有利于实现主体较高价值取向的责任品格,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从个体来看,只有通过负责的行为才能具有责任品质,成就责任人格,尽职尽责,才会成为负责之人,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只有具备责任人格的人,才有可能最终达至理想人格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