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语文组教师13-14学年获奖文章(一)

2014年07月14日 19:05 教科室 点击:[]

杜郎口教改行为探讨

——有感于杜郎口中学的三个“不准”

徐州市第二中学   程庆园

摘要:杜郎口中学有个规定,在课堂上,教师不准站讲台,不准写板书,不准讲知识性的内容。我认为, 这三个“不准”,前两个令人质疑,后一个意义深远。对于一所在教改上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学校,大家前去学习取经是十分必要的,但保持冷静的思考、客观的分析、批判的态度和独立的判断尤为必要。对于任何先进经验,都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所弃取,切不可邯郸学步,照单全收。

 

关键词:三个“不准”  教育理念   教改行为   批判   弃取

 

教育教学改革,在其探究实施的过程中,总免不了要对某些做法进行调整或修正,以保证教改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虽然改革者的理念是正确的,对于教改目标的预期是美好的,教改的主流也是健康的,但是在实践中,也还是会出现一些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在大刀阔斧,彻底否定一些传统模式的时候呈高发状态。所以,教改既需要推行的魄力,更需要理性的思考。上次对杜郎口中学的参观只有一天的时间,走马观花,听到看到的多是他们的一些规定以及具体做法,所以,我现在就其具体的教改行为进行探讨,并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杜郎口中学有个规定,在课堂上,教师不准站讲台,不准写板书,不准讲知识性的内容。这个规定,确实有点令人匪夷所思。我感觉前两个令人质疑,后一个意义深远。

先谈谈后一个规定:不准教师在课堂上讲知识性的内容。我认为,这在根本上是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的。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讲必须有所节制,即所谓“精讲”。记得我们以前也推行过所谓“3015工程”,意在限制老师讲的时间。现在杜郎口中学也推行“10+35模式”,不过它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来了个双管齐下:限制时间,老师的讲不得超过10分钟;限制内容,不准讲知识性的东西。这样,“精讲”就有了可操作性,老师的讲,就只能着眼在引导、启发、点拨上了,而且只给你10分钟。这宝贵的10分钟你何时讲、讲什么、怎么讲,才能使时效比最高,同时,其余的35分钟应该怎样有效地还给学生,老师怎样在不越俎代庖的前提下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你还真得好好地琢磨琢磨。我在杜郎口听了三节课,老师用于讲的时间均在10分钟内,并能针对不同学生实际出现的问题,做到释疑解惑,要言不烦。从整个课堂的状态看,很朴实,讲实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气氛热烈

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的讲之所以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就在于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对知识性内容的讲解上。以语文学科为例。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是始于作者、写作背景、字词,终于主题、写作特点等等,这些就多是知识性的内容。虽然在教学这些内容的时候,也穿插以学生的答问、诵读、板演等等,但老师的讲用掉的时间仍然是大部分。而老师占用大量时间讲的这些知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有许多都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作用甚微。不仅如此,一些本该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联想判断、分析推理而感受和领悟的活动、训练的过程,有时也由于赶进度等原因,变成了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或者记,愣是把这些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蜕变成为知识的讲授过程。

就以上的情况来看,老师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讲”确实必须严加节制,否则,将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不自觉,长此以往,真可能会误尽苍生。况且,现在互联网和各种传媒都非常发达,通过它们获取各种知识并不困难;既然是能够通过读和听得到的知识,就应该指导学生用眼睛和耳朵去自己获取,为什么非要老师来讲呢。让他们自己干,养成平时自学的习惯,他们将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还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课堂把相对充裕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参与、探究、合作的机会就多,这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整体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而且为唤醒和强化课堂学习中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能科学稳妥地执行这个规定,将是一举多得,善莫大焉。

我在听课时看到,尽管当时各地前来参观听课的人满教室地走动,但学生仍是按部就班,旁若无人,几乎不受干扰。这一定与他们长期地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已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见,杜郎口中学不准教师在课堂上讲知识性内容的规定,确实击中了传统课堂教学忽视学生、效率低下的要害。虽然有点不容分说,过于绝对,但却不能不肯定其眼光敏锐,处置合理,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回过头来,再谈谈前两个规定:在课堂上,教师不准站讲台,不准写板书。我觉得,这两个规定更多表达出的是大刀阔斧地颠覆传统课堂的决心,但思虑不周,缺乏理性的色彩。

不准教师站讲台(有材料说是“砸讲台,撤讲桌”),想必是要彻底把课堂还给学生,断了教师想讲的念头,让老师走到学生中去,教学互动,零距离沟通。这种想法很好。尽管传统课堂有以“三尺讲台”代指教师履职阵地之义,但是,讲台既没有让老师搞“一言堂”、“满堂灌”的意思,也没有画地为牢、阻隔师生往来沟通的作用。其实,讲台就是一个交流的中心,一个方便全体关注的位置。如果由教师独占,这当然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但如果把它作为师生互动的一个枢纽,一个课堂活动的讲坛,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心。退一步说,作为教师,站讲台有时也是必要的教学行为,把它跟占用学生的时间搞“一言堂”、“满堂灌”,跟脱离学生混为一谈,实在是有欠公允,把它当成“课堂民主”的绊脚石,就更是偏激之见了。在听课时,我见到三位老师都不只一次地走到过讲台的位置发表意见或与同学交流,而且感觉都是非常必要的。

不准教师写板书,想象不出是为了什么。是否因为教室的三面黑板和走廊的一面黑板都已分给每位学生,老师已然没有了板书的地方,所以才不得已而如此?听课时,我见到有两位老师写了板书,都是在学生书写剩下的空隙里“见缝插针”。还好,我当时听的是语文和思想品德两个学科,如果是数、理、化和英语课,不准板书,将呈现怎样的局面,不由人不杞忧满腹。当然,如果是可以用多媒体或其他电教手段来代替板书,则又当别论。不过,要是这样的话,这一规定就太不严肃了。

从课堂上看,这里的学生在学习上是主动的、活跃的,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上看,杜郎口中学的教改是成功的。但是,要推广,就不能搞“瑕不掩瑜”,来个不加分析的一锅端。就他们推行的所谓课堂“三不准”而言,我认为,不准教师讲知识性内容是正确的,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是,不准教师站讲台、写板书,则有可能是出于决策者一时的想法,出于某种权宜的考虑;这即使在杜郎口中学的一亩三分地是可行的、有效的,也只能说明这种做法与杜郎口中学的人文地理软件硬件的特点相适应。别人要学,就必须参照“橘逾淮而北为枳”的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究其教育理念,分析其具体做法,有所批判和弃取,切不可邯郸学步,照单全收。

 

 

 

 

 

 

试谈自主学习的实践操作

徐州二中  程庆园

摘要:自主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如何使它进入实践操作的层面,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自主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走进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除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之外,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两个强化”和“一个淡化”上做好文章,并恰当地选取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切入方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    实践操作

 

自主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所谓“课改”都只能是一句空话。有些“课改课”看上去可能感觉很是精彩,但未必就能算是一堂好课。这就需要拂去泡沫,透过浮华,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呈现出的自主状态,以及教师营造和回应这种状态的能力。学生自主的成份多,教师营造这种状态并因势利导的有效性突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课,反之则不然。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其中的道理和意义都不难理解。但是,让它走进课堂却并不容易。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教和学双方逐渐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格局,并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反作用于人们教和学的行为,已有积重难返之势。因此,如何使自主学习进入实践操作的层面,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首要课题。

两年前曾去杜郎口中学听课参观。他们有个规定,在课堂上,老师的讲不得超过10分钟。我认为,这是采用限止的强硬手段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须的时空条件。试想,只给你10分钟,你该用它来干什么?同时,其余的35分钟应该怎样还给学生去“自主”, 你怎样才能在不越俎代庖、不干扰添乱的前提下发挥积极的作用?你又将如何保质保量地达成你的教学目标?这些确实都必须仔细地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行。我注意到,杜郎口的老师面向全体同学,或提出要求,或质疑答问,或引导发言,用于讲的时间都没有超过10分钟;但老师还巡回参加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来参与讨论的“讲”不在限制之内,因为要是加上这个时间,就远不止10分钟了。从整个课堂的状态看,很朴实,讲实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气氛热烈。以上描述,或可给我们某些启示,使我们看到杜郎口中学实施自主学习所特有的景象。

多年前,教学曾提倡过“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思路,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自主学习很有一些渊源。当时听过的一堂初中语文课,我至今仍有印象。那堂课上的是总结一个单元文体写作知识的短文,教学目的就是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子,提炼出相关的写作方面的知识。上课后,老师板书了那篇短文的标题,对大家说:“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能获得不少写作的知识。”说着,他从教案中抽出一张纸来:“这上面就是我从文中摘录的想给大家讲的内容。可是今天我不讲了,请各位猜一猜,我会讲些什么?一会儿咱们对照一下,看谁猜得最准确,写得最简明扼要。”说完,他要求大家一边看书,一边在作业本上写下猜出的内容。老师的话令同学们很是意外,同时也吊起了学生争胜的胃口,于是大家一边看书勾画摘录,一边交头接耳地动了起来。约30分钟后,老师请几位同学宣读摘录的内容,要求大家进行对照评价;然后,老师宣读自己准备的内容,并让大家补充、纠正。下课铃响,组长收本组同学的摘录作业。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进行引导之后,学生即自主进行阅读、判断、选择,通过做读书摘要的形式,梳理掌握了相关的写作知识,并通过了教师依据教学目的所进行的验收。这个过程,对我们今天实施自主学习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

还有一节高中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篇议论文的起始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老师以提问预习情况的方式开始:“课文已经布置给同学们课外读过了,大家有什么发现没有?”大家面面相觑。“谁——有什么——发现——没有?”老师再一次强调。仍无人回答,课堂上鸦雀无声。这时,老师说道:“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一处自然段的划分我认为是不恰当的。”接着提出要求:“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于是同学们怀着纠错的心态,全神贯注而又审慎地沉浸在对课文分段的推敲之中。大约过了20分钟,老师让大家发表意见。开始时见解不一,各说各的理由;继而发生了争论;最后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文中有两个自然段应该合并。学生们这种认真审慎的纠错阅读、各执己见的争论和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意义决不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划分段落层次的做法所能够同日而语的。

以上的案例可以引发我们一些思考。

首先,教师应如何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但并不是任由学生去自学。对于教师的参与,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两个强化”和“一个淡化”。 所谓“两个强化”,一是要强化课前的备课与设计。如生况调查、钻研教材、查找资料、教学设计等,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景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估计,必须研究教材的使用,并做好必要的知识链接,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设计好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切入点。前面案例中老师让学生猜讲课内容,让学生给课文纠错,都是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切入方式,而不会是老师在课堂上的“灵机一动” ;至于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几率更低,如果没有深入钻研教材的案头准备,更是不可能。二是要强化课堂的参与和管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后,要参与,促成,不使学生迷失教学目标,还要随时关注并调控课堂节奏。上面案例中,学生的活动是自主的,老师的参与是平等的,但整个课堂的流程,却或隐或显地体现着教师的调控和管理的作用。所谓“一个淡化”,是指教师要淡化讲授,尤其是对知识性内容的讲授,从而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老师讲课不得超过10分钟的规定,应当就是此意。

其次,要设计能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切入方式。自主学习本应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但我总感觉它与兴趣的联系更紧密。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可以说,教学目的确定之后,选择一个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切入方式就是决定的因素。上面的后两个案例都是通过唤起学生以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来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的,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就以上面让学生猜讲课内容为例,老师要是这样说:“这篇知识短文不难理解,这节课同学们自主学习,认真看书,把要点摘录在作业本上,下课时交给我。”要实现的目标虽然略同,但课堂效果就可以想见了。所以,务必要设计能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切入方式,因为它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载体。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精神的核心,但要使它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除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究,使它在日常教学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倘能如此,建立高效课堂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2013年徐州“创新杯”论文一等奖

 

语文阅读需“小火慢炖”

       徐州二中  刘春侠

内容摘要:

网络时代带来的阅读习惯造成了人们思想力的退化,教育的异化现象也使学生思维钝化。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抵抗住世俗的蛮力,勇于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利用好课堂帮助学生养成影响一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教育异化  思考能力  阅读习惯  语文素养

 

近几年,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让学生潜心阅读已成为一种奢侈。悲哀之余,我不禁发问:谁弄丢了我们的阅读习惯?

1、社会阅读习惯的影响

网络时代催生出大量的碎片化读物,于是,人们追求阅读时的“速战速决”,在跳跃式阅读中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浅阅读会消解人的深层思考能力,让思维懒惰、钝化,更让人变得浮躁和浅薄。

同时,今天的大众读书过于势利,人们都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阅读习惯是需要长期的“无用”阅读来逐渐养成的,语文的修养是是需要靠漫长的时间去熏陶的。

2、学校教育的变异

应试教育使大众只关注高考成绩和排名,于是我们学生的阅读时间被大量侵占,学生读教辅的时间远远甚于读闲书。语文学科边缘化,文科教学理科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面对高考必考的文学名著,许多学生的选择是读“压缩饼干”,做习题、背练习。这“大火猛攻”式阅读已失去了阅读的原汁,而“没有领会过语言的优美,就无法辨识自己语言的贫乏;语言的高雅若不可能,言行优雅高洁又何以可能?”

新课改后,一些教师动辄合作研究,课堂朗读也走向作秀之路,书中的养分并不“过眼”、“过心”。而“缺乏有效的阅读,再灵秀的文字也无法呈现个人思维的缜密,更何谈表达思想?”

面对社会阅读大环境,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注重学生灵性的开发,尽可能利用课堂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进而带动学生亲近文字,养成影响我们一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这阅读习惯应是“青灯黄卷”式的“小火慢炖”。

1、在“小火慢炖”中培养学生梳理文脉的能力。

学生对文句的把握能力是在课堂上提高的。许多时候,学生还没有理解文本,教师就急于研读、急于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实为无意。

曹勇军老师在徐州中语会上执教《神的一滴》的情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上课伊始,老师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而是首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一段一段写出段意,思考各段间的关系。经过一番细读,文章主旨也迎刃而解:首先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其次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破坏美丽自然的痛惜,也希望通过大自然来净化人的灵魂。

事后,有人评价说这个环节太老旧太费时太不热闹,而接受调查的学生说“这个过程是自己完成的,结论是自己得出的而非教师硬塞的”,“老师真耐得住,当沉下心去读时觉得本文很容易理解”。

这朴实无华的教法和学生的评价让我思考:公开课不是用来看的,“要给学生东西”是我们的责任,在“小火慢炖”中带领学生形成梳理文脉把握作者文思的能力或习惯是我们教学必要的工作。

2、在“小火慢炖”中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力。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很多时候体现在对文字的敏感上,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别人未发现的内容才是深入阅读的表现 而实际教学中,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对语言的迟钝和漠视才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可以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抓住学生的心,在很大程度是没抓住语言的魅力。

在执教《雷雨》时,我说,其实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请学生找出能印证这一观点的依据。许多学生能例举“保持关窗习惯”等等文句,但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部感受文字的张力。当我把要求明确为“用一个词语印证”时,学生再次进入深度阅读。在小火的煨炖下,引导学生感受“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中出现的“你们”和“你”

的区别。

在阅读交流海明威的作品《桥边的老人》时,学生能抓住老人话语中的“只得”感受他的无可奈何无心不忍,能抓住“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品味老人的满腹怨气和寃恨,读出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想想看,《故乡》中中年闰土见到迅哥儿后分明叫的那声“老爷”后有感叹号和省略号,它们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没有“小火慢炖”中的掩卷沉思、心领神会,就无法体会这当中有闰土内心的矛盾、闰土的恭谨温顺;有叫过之后双方的沉默、空气凝固的持续;有“我”内心的强烈震撼、内心的汹涌澎湃……

3、在“小火慢炖” 中引领学生拥有自己的思考力。

微博体的盛行、铺天盖地的练习让学生读标题、读片断,不求甚解,看过就忘,这样的浅阅读简化着学生的思考过程。表现在作文上,学生思想的触角只是停留在轻浅的表象,放弃自我,思想缺席已成为一个危险的现象。 我们语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生活,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多去反思、剖析、质疑和批判。而从能看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从习焉不察的生命素材中挖掘出烁烁的意蕴的前提还是——阅读,“小火慢炖”式的阅读。

   “只有课本教辅的学校,根本不是真正的教育之所。”无锡锡山中学唐江澎

校长在努力打造他的校园阅读工程,力求让中学教育保持生命的温度。“好的教育,不能过度关注单一的技能,而要通过人文教育的熏染,倡导丰富的生命体验、审美体验,让孩子们有灵性、有创意地生活。”

 那么,在校园应试文化盛行的今天,请逆势而行,每周至少抽取一节课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吧。我相信,长期的“青灯黄卷”式的“小火慢炖”一定会让学生的思想花朵开得灿烂芬芳!

 

参考文献:

1、《这年头,学生还能有阅读习惯吗》2013329《文汇报》

2、《阅读受制于社会趣味,这是个大问题》2013515《文汇报》

3、韦志成主编 《语文教学艺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12月第一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