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部门主页 >> 教科室 >> 论文园地 >> 正文
论文园地

地理组教师13-14学年获奖文章

2014年06月20日 19:18 教科室 点击:[]

备好教科研路上的“行囊”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徐州市第二中学   侯福海

201312  徐州市教科所“科研杯”论文评比  一等奖

近日,拜读了冯卫东老师《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老师作为教科研路上的先行者和领路人,为后来者摆脱困惑,走入“正规”指明了方向。结合自身的经历,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需要备好足够的“行囊”,方能上路。

行囊之一:行走动力

为了评职称,很多老师都有过职评前夕“疯狂”撰写论文的经历,此举虽不值得提倡,但至少说明人被逼到了墙角,论文是可以写出来的。一旦职称评完,老师们对教科研开始“敬而远之”。教育部门和学校如果能够建立起长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教师感到进行教科研有奔头,科研“欲望”才能够调动起来,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都是有益的。

行囊之二:掌握信息

教科研之路,及时掌握信息非常重要,否则会错失很多机会。例如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评比和课题申请时间、杂志的栏目设置和征稿启示等信息需要及时掌握。如今假冒伪劣杂志泛滥成灾,稍有不慎,就可能“赔了银子又无用”。杂志的投稿邮箱或邮寄地址要到图书馆订阅的杂志、杂志主页、知网等处去了解,而不能轻信网页、网站上来历不明的邮箱和地址。

行囊之三:热爱专业

热爱所学的专业是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中小学每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意义非凡,对于所学专业,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价值,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意义等方面开展教科研。例如我撰写的《浅谈区域地理教学中俗语的运用》、3+综合与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浅议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增加防震减灾知识的必要性》等论文就充分体现了我对地理这门专业的热爱。

行囊之四:根植课堂

教科研的选题应来源于课堂,并最终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困惑、所思所想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选题。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感历史地理知识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为此申报了《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建构研究》市级课题,并撰写了《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的比较与分析》、《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的开发与实践》等论文。

行囊之五:善于学习

    如何开展教科研,对于许多老师来说是一头雾水。因此有志于教科研的老师首先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接触先进理论,丰富专业知识,掌握教科研的要领,科研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例如最初我对课题研究不甚了解,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聆听教科研讲座等途径,逐渐对课题如何选题、申报书如何撰写、如何申报、如何研究、如何结题一整套流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行囊之六:兴趣优先

    兴趣对于教科研非常重要。如果对一个选题不感兴趣,进行相关研究是非常困难的,也很难进行下去。例如我所申报的《认识自己的家乡》、《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建构研究》、《中国传统地理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三个课题都是我所感兴趣的话题。诚然,每个人的兴趣是不同的,我在选题上就偏爱一些中学地理课程价值方面的探讨。

行囊之七:不惧失败

不少教师对于自己的教科研工作和成果缺乏自信,不好意义投稿和参与课题评选。其实对于普通老师来说,投稿是最好的成长平台,即使你没有任何资历,只要稿件的质量高,照样可以变为铅字。课题评选现已实现了匿名评选,对于所有的老师都是公平的。从另一方面讲,敢于投稿和参与课题评选,既可以检验论文和选题的质量,也有助于命中率的提高。

行囊之八:顺应时代

    教科研在理论方面一般由专家高屋建瓴的提出,基础教研究主要是实践研究。因此从事基础教研,不能墨守成规,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新课改提出了设置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要求,据此我成功申报了《认识自己的家乡》、《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建构研究》两个课题。

“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中跳舞”,只有备好足够的“行囊”,方能从容走路,少走弯路,避免跌倒,才能看到科研路上无限的“风景”。

 

 

 

 

高中学生历史地理知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徐州市第二中学   侯福海

201312  徐州市教研室“创新杯”论文评比  一等奖

摘要: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学科。历史地理知识不仅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也是历史地理观念这一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形成的前提。为了了解高中生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现状,本文通过历史地理知识问卷调查,对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历史地理知识的渗透提出了多项建议。

关键词:历史地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交叉、边缘和综合学科,历史地理学在思维方式上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其核心是树立“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的观念。1

历史地理知识不仅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也是历史地理观念形成的前提。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历史地理知识的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地理知识,培养历史地理观念,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状况,20124月,我在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开设前进行了一次历史地理知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从我校高一年级试验班之外十个平行班中选择了五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结合我校生源在市区处于中等的客观情况,调查基本反映了我校及市区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216份,有效收回216份,参与调查的学生男生102人,女生114人。

一、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1、学生对历史地理学习的关注方面

调查显示,96%的学生愿意了解历史地理知识;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表示认真学习和积极关注的比例合计为64%;学生对于生物变迁、江湖变迁、历史军事地理、城市变迁、徐州历史地理等内容最感兴趣,关注度都超过了50%,对于沙漠和政区变迁的兴趣不大;男生偏爱气候、江湖和人口变迁、历史军事地理等内容,女生则偏爱生物、疆域、交通和城市变迁等内容。

2、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状况

调查问卷涉及历史地理知识的题目共40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要素历史变迁、历史地理典籍,徐州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1)基本常识的掌握方面

调查显示,学生对黄河曾经夺淮入海、秦汉时期“关东”的涵义、汴梁和开封古今地名对照、明清时期的“瓷都”为景德镇、清代中国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徐州故黄河的来历等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超过了50%,占历史地理试题总数的23%。除此之外,本次调查77%的试题知晓率都在50%以下。

历史自然地理方面,历史时期的气候具有寒暖交替的变化,知晓率为39%;梁山泊的消失与河流(黄河)改道有关,知晓率为29%;清代以来移民导致的过度开垦是科尔沁草原退化为沙地的主要原因,知晓率仅为6%

历史人文地理方面,洪洞大槐树与移民事件有关,知晓率为40%;秦汉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在阴山一线,知晓率为24%;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县级行政区,知晓率为23%;泉州为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知晓率为13%;“湖广熟,天下足”出现在明清时期,知晓率仅为10%

2)知识的系统了解方面

调查显示,古代称经济发达地区为“天府”,西汉以前的“天府”为关中平原,知晓率仅有29%,错选四川盆地的达到38%,表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缺少了解;明清时期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长江流域,知晓率仅有18%,错选黄河中下游、江淮和东北地区的分别占到了37%21%24%,表明学生对农业开发与森林破坏过程了解不够;“江南进士甲天下”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文化现象,知晓率仅有29%,错选两汉、隋唐和宋元时期的分别占到了36%20%15%,表明学生对文化重心的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缺少了解。

3)家乡的关注了解方面

调查显示,有关徐州或江苏的历史地理试题知晓率普遍偏低。例如徐州近代再次复兴的主要原因是贾汪煤、铁资源开发,知晓率为31%;徐州历史时期因京杭运河通过而享有“五省通衢”之誉,知晓率为20%;镇江因东晋时期徐州地区居民南迁于此而被称为“南徐州”,知晓率为17%;徐州的交通区位早期处在汴水和泗水的交汇之处,知晓率为16%;江苏省由清代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首字而得名,知晓率仅为13%69%的学生不知道“丰沛收,养九州”出现的时期在东汉以前。

3、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课题自拟情况

调查显示,学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建议集中在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多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讲故事和举例子、多贴近生活等方面;在考查形式上建议采取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和小论文撰写的比例分别为69%7%24%

调查还显示,由于学生普遍缺少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不了解,题目自拟情况很不理想,有的学生提不出像样的课题,有的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内容,还有的课题因为研究对象和内容太过宽泛而不具备实际的操作价值。

二、反思与探讨

调查显示,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历史地理常识匮乏;历史地理知识掌握片面、缺少系统了解;乡土历史地理关注了解不足等问题,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高中生历史地理观念的淡薄与缺失,缺少运用历史地理观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例如流经家乡徐州的故黄河,31%的学生没有把它和波涛汹涌的黄河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说去探究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

调查还显示,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关注度较高,对于历史地理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目前高中课程学习中学生缺少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和机会。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当前的人地关系,而对地理事象的历史成因及演变和历史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状况关注不足,缺少从时空融合和人地互动的视角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和演变过程,既不利于学生历史地理观念的养成,也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地理思维能力及素养的完善。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既和应试教育的盛行,史、地学科地位不高,学生缺少对家乡的关注等外部因素有关,也和历史地理学自身学科归属争议不断、理论建设不足导致的选修课程缺失、教学教研滞后、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本次调查,笔者认为弥补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缺憾,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加强重视宣传,争取各方支持

历史地理知识和观念是高中学生必备的知识和基本素养,因此高中阶段加强历史地理教学符合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到历史地理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在政策、经费、课时和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地理任课教师开展历史地理知识渗透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宣传力度,转变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历史地理教学对高考成绩没有帮助,学校和教师“不务正业”的错误观念,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地理的学习之中。

2、利用多条途径,开展知识渗透

当前高中地理教材中含有较多的历史地理内容。任课教师要改变以往“视而不见”的态度,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挖掘和渗透;由于学科归属争议等原因,高中课程中尚没有历史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开设《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程或相关讲座,开展历史地理知识的系统教学;高考试题中尤其是文综试题,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的题目占了较大比重,针对历史地理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加强重点内容的复习和相关试题训练,也是高中阶段渗透历史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3、加强师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由于历史地理学具有交叉、边缘和综合的特点,因此任课教师需要通晓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的知识,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国内高校历史、地理学科分属于文、理两个学科类别以及师范教育分科培养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存在历史地理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历史地理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大对地理教师进行《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和相关历史或地理知识的培训,促使任课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保障历史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

4、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已经成为多数历史院系和少量地理院系的专业课或选修课。通过对学术文献的查询可知,高校教学研究中对于历史地理的研究较多,但是中学教学研究中,对历史地理的研究总体上偏少,有限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教学研究,地理教学中历史地理知识的渗透和《中国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极少。因此,今后应当加强地理课堂教学中历史地理知识的渗透应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从而使历史地理成为中学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浅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增加地震知识的必要性

                                  ——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

徐州市第二中学   侯福海

内容摘要: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教育重新得到重视。地理课是国民防震减灾教育的主要渠道,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识越来越少。本文对不同版本必修教材涉及的地震知识对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识的必要性。

关键词:地理教材    地震知识    防震减灾教育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巨大震撼、悲痛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学教育的反思。很多学生和公众都开始关注地震知识,社会上要求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二00八年六月八日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今后要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教科书和各级学校学生课外读物中。地理课是国民防震减灾教育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识很少,势必影响防震减灾教育的正常开展。现将不同版本必修教材涉及的地质、地震知识列表比较如下:

 

 版本

 

内容

老人教

现行

人教版

(旧人教)

新课标

人教版

(新人教)

新课标

鲁教版

新课标

湘教版

新课标

中图版

地球的

内部圈层

内力作用

板块

构造学说

地震波

的分类

 

地震成因

 

 

地震要素

 

 

 

 

地震类型

 

 

 

震级

 

 

 

 

烈度

 

 

 

 

 

地震

分布规律

 

 

 

 

世界主要

地震带

 

 

中国主要

地震带

 

 

 

中国地震多发原因

 

 

 

中国地震

发生情况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从以上各版本必修教材的比较可以清楚看到,现行教材尤其是新课标教材中地震知识明显偏少,有的版本几乎没有涉及。仅从这一点讲,我很怀念90年代老人教版教材,地震知识丰富、全面且系统性强,为学生了解地震知识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新课标人教版、鲁教版在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虽然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地震知识,鲁教版单元活动中还专门安排了防震模拟演习的内容,但是选修教材无论从它的覆盖面还是影响力和必修教材都无法比拟,从国民防震减灾教育的大局出发,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增加地震知识势在必行。

    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识我认为主要有三点意义:

一、满足公众对地震知识的渴求,发挥地理课防震减灾教育功能

    汶川大地震第二天,我的学生、同事纷纷向我发问。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为什么震区的房屋先上下晃,再左右晃?什么是震级和烈度?地震袭来时如何逃生?我们这儿会不会发生大地震?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大众对地震知识的渴求,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要进行有效的防震减灾教育教育首先应将更多的地质、地震知识引入教材。包括地球内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震级与烈度、地震的分布规律等基础知识;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震情况,本人所住房子的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等内容,对本地区的地震灾害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当地震来临时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如何防避、如何自我保护及互助化险为夷等等。地理教师除利用课堂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录像,举办板报、讲座、知识竞赛、辩论,参观地震科普基地,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防震减灾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变社会对地理学科的轻视,提升地理课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人们对中学教育的反思,反思之一就是对中学地理课程价值的忽视。长期以来地理课在中学教育中不被重视。1994年,全国各地高考取消地理之时,我刚入大学不久,《地理教育》刊发了我的一封来信——《来自师范院校的呼声》,我在信中提到了对高考取消地理的各种担忧。担忧之一就是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天文学、地学(包括地理、地质、地震、气象、海洋等)的基本知识都要从中学地理课中体现,中学地理教材涵盖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地理学科本身,因此高考取消地理科目,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大。虽然地理科目后来重新纳入高考,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价值仍然受到社会的轻视,地理课是国民防震减灾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地理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识,加强防震减灾教育教育,可以使公众更好的了解地理这门课程的价值,从而改变人们对地理课的认识,提升地理课在中学的地位。

三、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由于地震知识不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原本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震知识在教材中已很难找到。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我国影响如此巨大的地震灾害地理必修教材中基本没有涉及,甚至在阅读材料中也没有给予关注,这是新课标必修教材不小的疏漏,这些内容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选修教材弥补。既然地震知识教材上没有,考纲上也没有要求,在应试教育在很多地区仍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不重视,教师也不愿意补上这一课,课外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地理课的防震减灾教育的功能也就基本丧失了。因此中学地理必修教材的编写我认为不能一味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而将地震知识完全排除在外。“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满足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渴求,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避震知识,从而作到 “临震不乱”,这些都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增加地震内容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不矛盾,而是更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中俗语的运用

徐州市第二中学   侯福海

摘要:区域地理教学中,由于师生普遍缺少教材所选区域地理事象的感性认识,导致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知识接受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俗语是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通俗性和地域性的语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记忆,促进知识理解;联想区域情境,获得“感性”认识;理解人地关系,提高环保意识;串起课堂内容,提高教学实效五个方面对区域地理教学中俗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区域地理;地理教学;俗语;运用

区域地理教学中,由于师生普遍缺少教材所选区域地理事象的感性认识,导致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知识接受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俗语是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通俗性和地域性的语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俗语恰当、适时的融入课堂,是破解区域地理教学和学习困难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区域地理教学中俗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俗语一般采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诙谐有趣。例如学习东北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可以通过俗语“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来形容黑土的肥沃程度,通过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形容东北古朴、丰饶的自然风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对东北“黑土地”深刻印象,为进一步理解三江平原由“北大荒”转变为“北大仓”打下了基础;通过俗语大沙包、破皮黄,咋上肥料不长粮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目前严重的黑土流失问题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再如学习东北老工业基地内容时,可以首先用“共和国的长子”来说明东北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地区;接着引入俗语“全国看东北,东北看辽宁”,形象的说明辽中南工业基地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意义。上述俗语的引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自主回答;教师说“前半句”,学生尝试回答“后半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便于学生记忆,促进知识理解

俗语将丰富的区域地理知识用浓缩、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句式一般较整齐,押韵顺口,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相关区域地理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学习长江中游洪灾防治内容时,由于长江荆江河段上游洪水来量大,自身又处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导致排水不畅,泥沙淤积严重,两岸地面普遍低于洪水位,荆江河段因此成为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河段,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将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湖区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教学中可以引入“头顶一盆水”、“九曲回肠”、“地上悬河”、“人在江底走,水在头上流”、“长江的地上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万里长江第一堤不怕荆州起刀兵,只怕堤溃一梦中等俗语来说明长江荆江河段面临的险情及其成因。通过俗语的引入,使学生对长江荆江河段的险情及其成因有了形象、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长江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和荆江河段截弯取直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等工程建设必要性的理解。

三、联想区域情境,获得“感性”认识

俗语是群众对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因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又由于俗语来自群众,靠群众世代口耳相传而流传开来,因此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俗语的恰当运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获得真实的感受,为学生深入系统的学习区域地理知识铺平了道路。例如学习长江流域洪灾的成因内容时,为了说明长江上中游地区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是导致地表覆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发长江洪灾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俗语“开荒开到山尖尖、种粮种到河边边”的引入,使得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滥砍滥伐、开荒种地的景象,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再如学习中国区域差异内容时,可以通过“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俗语的运用,加深学生对贵州、新疆、横断山区、秦岭南北等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的认识。

四、理解人地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俗语是人们群众千百年来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包含着人们群众对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的朴素认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俗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人地关系,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学习荒漠化防治内容时,通过“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这句俗语,形象的说明西北地区由于过度开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发西北地区应做到环境先行,生态先行,退耕还草,才能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再如讲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内容时,可以通过“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绿色水库”、“地球的肺叶”、“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山上一片林,山下数眼泉;砍了山上乔和灌,旱了山下米粮川” 、“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开山种粮,越种越荒”这些俗语形象的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等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爱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五、串起课堂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区域地理教学中,由于师生普遍缺少教材所选区域地理事象的感性认识,因此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恰当、适时的引入俗语并用俗语串起课堂内容,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节课时,可以引入“一碗水、半碗沙”、“跳进黄河洗不清”“中华民族的大动脉出血”等俗语来说明黄河泥沙含量之大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种一年地,扒一层皮”等俗语来说明水土流失是造成黄土高原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环境恶化和贫困加剧的重要原因;通过“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即山顶种草、山腰植树、山脚种经济作物)的描述,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效果;通过“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等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明白修建淤地坝能把沟岔变成肥沃的“保命田”……通过这些俗语的运用,教材中原本生涩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生动的描述,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学实效。

总之,区域地理教学中运用俗语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活跃学生思维,而且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平时自觉地去留意、发掘俗语中的地理现象和意义,并恰当地运用这些俗语,使区域地理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加的通俗易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