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本真教育”
徐州二中 程庆园
什么是教育?现在看来这真的是个问题。
这里且就《什么是教育》第七章《教育的意义和任务》中的几段议论,谈谈自己的思考。
“从上一个世纪教育与科学开始分道扬镳,因此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
——“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之才”是教育工作的唯一着眼点:这难道会有问题吗?
“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
——“科技”、“技能的训练”、“ 专业知识”等等,太耳熟能详了。我们马上就会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几乎不假思索。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甚至“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 !因为这些“不能算是人的陶冶”,更不是“理性的培养”。
“另一种教育便是本真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延续将奠定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害之基础……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
——请注意“本真教育”这个概念。本真教育“将奠定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害之基础”,这是什么意思?我理解,科技和军事都属于“技能”、“专业”的范畴,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但却具有双刃剑的特征,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能给人类造成灾难,这取决于掌握它们的是什么人,取决于人的价值观。本真教育就应该是超脱于“科技”、“专业”等所谓“有用”的层面之外,是致力于塑造人的灵魂,使之充满正义、良知、悲悯和理性的教育;什么是“控制科技和军事带来的灾害之基础”?只能是掌握着“科技”、“专业”的人的正义、良知、悲悯和理性。
“……只是在自然科学之外推广人文科学,那是不够的,或者再增加教学技术、运用心理教育学和教学论,也是不行的。”
——正义、良知、悲悯、理性当然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但这种教育并不是由某一学科独立承担的,它是必须跨学科、全员工来实施的。无论何种学科,专业的教育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本专业教育的灵魂。这种思路,应当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与此相去尚远。这样做必须真正转变观念,切忌贴标签式的虚假做法。
“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动的空间。精神内涵通过诗歌和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进入人的心灵之中。……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
——“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动的空间”,我认为这应该属于前面所说的“人的陶冶”。人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的,人文精神进入人的心灵之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凝聚了人类文明无比美好的体验,展现着无数充满哲思的情境,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张开想象的翅膀,吸引着人们一步步走向纯朴、深邃、伟大、高尚、高贵……
作为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是育人的极有意义的工作。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敢于读看似“无用”之书。这里有几点很关键,就是给时间,远功利,少分析。
“历史……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懂得人类的历史能使人富于理性。培根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有这个意思。要懂得就要做到“熟悉”和“理解”。 “熟悉”是知其然,“理解”是知其所以然,并知其不得不然。能够鉴古而知今,这是现代人有效参与社会事务所必备的素质。有人认为学习历史要大量背书,显然是应试教育的观点,与这里的说法没有多少联系。
“一个将成年的公民……能够对公众的事务,共同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对于公众事务应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现代公民社会性的特征。作为一个中学生(将成年的公民),树立公民意识是他们的必修课。公民意识是必须经过实际训练的。了解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勇于并善于表达合理化意见并促成其实现,建设性的参与等等,这些都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育的意义和任务》一章,论述的着眼点是学校开展“本真教育”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本真教育”不是学科专业教育,但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教育。然而,这种“本真教育”目前正普遍被教育机构所忽视。其实这里有一个对什么是教育的认识问题。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一段有名的话,大意是:在一个人走出学校,把他在学校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来的,才是他所受到的教育。
201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