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教研 >> 语文教研 >> 论文赏析 >> 正文
论文赏析

读《论语》思仁心

2015年09月03日 17:01 孙骊 点击:[]

读《论语》思仁心

孙骊

《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在阐述教育的本质时说 “教师是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的。”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儒家最高的追求——仁。

《论语》中论“仁”60段,出现“仁”字共108次,在儒家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究竟何为“仁”?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孔子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论语上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从不轻易论断人是否“仁矣乎?”遇人询问则择他词评之,或追问,则诚曰:“未知。”(公冶长第五:孟武伯问、子张问)。在仁的学问上,孔子表现的极为谨慎和谦卑。但不管怎样,“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体现着儒家学说价值的最终意义,这已成为普遍共识。

儒家的理想是拥有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如果人们只服从社会规范、遵守道德准则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心中有仁”, 那么这个人就无法成为儒家所追求的仁人。所以孔子在三代礼乐文化的背景中敢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仁爱之心”是内在自我价值评定的尺标。新儒家牟宗三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那个之所以为人之本质与主宰的‘仁’,即内在于我们生命中为我们生命之根本与主宰的道德创造性”,“人就是凭借这内在于自己心中的道德创造性知孝、能孝、知忠、能忠的。”

《说文》中释仁,“仁,亲也,从人二。” 孔子的“仁”也不是孤立的个体可以实现的。“仁意味着‘爱人’,意味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味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仁在孔子的不同描写或者形容中始终以某种方式从根本上指向他人,涉及他人。”可见,仁必然是从人和他人建立联系的实践中申发出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亲的关系,即一种主体真实的平行关系。这种关系由孝亲开始,“首孝悌”爱父母、友兄弟;“次谨信”对朋友,谨慎而信实;最后“泛爱众”推及爱至社会,对陌生人,以爱心彼此相顾;这样以后就是“亲仁”了。孔子之仁讲先后,但没有级差,其着眼点是从最亲的人开始实践仁爱之心。

孔子不曾给“仁”下过明确的界定,但无论是孔子答复别人问仁,还是自己论仁,都是从实际的行动出发解释仁的,也就是说,孔子总是在强调:如何做,才是真正实践“仁”,也只有践行出方是“仁”。所以对仁爱之心的追求是不断地时时地构建的,确乎难言。

关闭